熱心網友:
給個郵箱 還有別的
抓住新機遇 建設新農村
在人類跨入新世紀之初,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一五”規劃《建設》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大歷史任務被提出來了。建設新農村,對中國農民而言是一種福音,對中國農村而言是一次重大變革,對中國農業而言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新機遇。
如果說以往的農村變革是著力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那么此次新農村建設則立足于實現8億農民的小康夢想,讓更多的公共服務深入農村,惠及百姓。首先:“兩免一補”政策將會給農民帶來1000多億元的直接好處;另外,國家對農業基礎建設投入的規??涨?,正如財政部長金人慶提出:“要讓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農村,”(僅2006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將達到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而且這一數字將逐年被刷新。)我們遼寧省政府也決定拿出54個億來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從而改善農民的飲水問題。面對如此千載難逢的發展新時機,我們必須要牢牢抓住它,珍惜它,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這里我們主要從三個問題進行探討:一、新農村建設的內容,二、新農村建設的關鍵點,三、新農村建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什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 新農村建設的內容:
關于新農村建設,十六屆五中全會已給出了明確的要求,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二十字方針,即“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是從宏觀層面上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
從操作層面上看,建設新農村既涉及到硬件建設,也涉及到軟件建設。我們可以將它概括為五個方面的內容,即:新設施建設、新環境建設、新房舍建設、新公共服務建設和新精神風貌建設。只有這五方面的建設都取得了重大的進展,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才會有一個全新的風貌,農村小康社會和我國和諧社會才會得到較高程度的實現。
1、“新設施”建設。就是要改善農村的生產和生活的基礎設施。
這主要包括農村的飲水安全工程、道路建設、完善農村電網、發展農村郵政和電信以及信息網絡建設;另外還包括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如田間道路、水利工程、梯田建設、中低產田改造等等。在基礎設施建設中,交通問題應為首要解決的問題,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嘛。交通,在現代社會運作中就猶如人們的血脈通道一樣,只有血脈通暢了,自然人們就健康,活力也會自然顯示,交通亦如此,只有交通發達了,必然會促進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在這些方面我們已做了不少努力,但是,就全國而言,農村與城市比較,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仍然需要做出長期而艱巨的努力,才會獲得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
2、“新環境”建設。指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整潔。
環境建設首要是加強農村村內和農民院內的生活環境整治,包括村內道路硬化、溝渠與水塘整治,垃圾收集與處理,要改變農民“露天廁、泥水街、壓水井、雞鴨院”的舊生活格局,做好院落整治(主要指院面硬化、改廁、改水、改灶、改圈)從而切實解決農村“臟、亂、差”的問題。有些地方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較快,但是環境問題卻沒有解決,而是日益惡化,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與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很不適應。目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種污染向農村轉移,另外農村本身農藥及牲畜養殖所造成的污染越來越嚴重,急需引起我們的注意(比如最近報道的生態癌癥村越來越多了),所以說環境建設更要治理農業生態污染問題,要防治農藥、化肥和農膜等的污染,加強處理規?;B殖場的污染,禁止工業及城鎮的廢物和垃圾向農村轉移。最終實現農村的家園清潔、水源清潔、和田園清潔。使我國農村呈現出美好的田園風光。實際上,環境治理情況的好壞,現在已成為經濟社會發達與落后程度的一個標志了。而我們卻存在著“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這種極不協調的并存現象,因此新環境建設非常重要。
3、“新房舍”建設,這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建設方式上新房舍建設與新設施和新環境建設有所不同,新設施和新環境建設是要求集體行動的,而新房舍建設卻主要還是要靠農民個體的努力。
這里所說的“新”,不僅僅是指農民居住用房的外表看起來新, 而是指房舍體現出新的理念。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要有特色,體現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地域風情的建筑風格,不能搞一律的整齊劃一。
二是要實用,房舍在大、小、高、低、內部結構、光照、保暖、通風等方面的特性較好,符合各地的實際要求。
三是要節約,包括節約土地,材料和能源。
現在不少地方的政府和農民都在翻蓋新農舍,但是在特色、實用和節約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問題。
我這里就有實例可以窺見一般:
蘇北某地村民被政府動員搬進住宅新區后,農民對每月一次的水電氣費、垃圾費、物業管理費的繳納很不適應,有農民還抱怨:新居雖然好看了,但離農田太遠了。
還有一些地方建起了“農民公寓”,不但大型農機具無處放置,而且農民每天要扛著鋤頭進出電梯,實在有些荒誕可笑,這些“新房舍”根本不符合農民的生產方式,而且還失去了村莊原有的地域特色。
另外,在吉林省一些地方還要求農家在廁所貼瓷磚,在門口建噴泉。這樣的“新房舍”,不但浪費了土地和材料而且實用性也較差,根本不符合農村實際,是要不得的。所以在“新房舍”建設方面,政府要加強規劃、指導和培訓等方面的服務。
4、“新公共服務”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
首先是投入要跟上,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投入的范圍,也可以在信貸和稅收方面出優惠政策,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
目前農民的困難主要有:
一是收入少,沒有錢上學、看病和搞基本建設,二是,因為沒有公共服務,即使有錢在農村也花不出去。教育和衛生是農民最頭痛的兩件難事,也是建設新農村首先要考慮的事。
第三個困難是缺乏必要的科技支持。原來服務于農業科技的“七站八所”基本上處于網破人散的狀態,一些地方的沼氣推廣也因缺乏必要的技術服務而被棄置不用了。所以在“新公共服務”建設方面重點要加強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和在此基礎上的職能技術培訓。另外,在農村應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推廣體系、醫療衛生體系、社會保障體系以及文化事業體系。不少干部和群眾認為,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是比免收農業稅和糧食直補更重要的事情。他們說,掙不到錢,我們還可以努力,而提供公共服務,除了政府和社會組織,農民個人是無能為力的
5、“新精神風貌”建設,是指新農村建設中,要加強農村民主和法制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新風尚。
由于當前農民“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使得賭博等腐朽粗俗的文化和封建迷信卻大興其道。另外有些地區沒有落實村務公開、政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農民的民主權利沒有得到切實的保障。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的“新精神風貌”建設,需從以下兩點入手:①要通過加強文化館、文化站、文化室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以及完善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電影放射工程,使農民接受到文明向上的知識和信息,從而做到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起文明、科學的生活觀和生活習慣。
②既要以農村民主政治和法治環境為基礎,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議事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與監督權。
以上是新農村建設的五方面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并非一成不變的,它是與時俱進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它還會有新的內涵。諸如華西村不會永遠是新農村的典范。那么在今后的實踐當中,我們也應與時俱進,抓住新農村建設的關鍵點。新農村建設的關鍵點在哪?
二、新農村建設的關鍵點:
1、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才能保證新農村建設的正確方向,切實把新農村的各項任務落實到實處。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新農村建設,就要堅持以人為本,①把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為農民群眾謀利益,促進農民群眾共同富裕上,②就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新農村建設涵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涉及農村、農民、農業問題的方方面面,應按照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構建和諧社會“四位一體”的要求系統推進。同時,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落實到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實踐中,發展經濟決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和后代人利益為代價。
事實上,新農村建設說到底是一項治窮的工程,是一項帶動廣大農民短期富裕的工程,是一項突出發展經濟的工程,因此,各地要量力而行,充分考慮當地財力和群眾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攀比,急于求成;更不能通過加重農民負擔和增加鄉村負債搞建設。
例子:有報道說福建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有個西坑村,這個村號召農民建起了40多幢黃白相間的小別墅,成為了當地政府大力宣傳的明星“小康村”,但是西坑村卻因此欠下了130萬元的貸款,成為了當地老百姓沉重的負擔和揮之不去的心痛?,F在不少地方都有那種“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的錯誤說法,認為只要“門面闊了”就是小康,這都是設有把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為農民謀利益上。
另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第一就是要保護好耕地,不能盲目亂上項目,否則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無法向子孫后代交代。據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全國凈減少耕地36.2萬公頃,全國耕地面積僅剩約12200萬公頃。這是一組多么驚人的數字呀!所以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當是節約型新農村,可持續發展型的新農村。這要從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做起,節地、節能、節水、節材。
2、以科學規劃為龍頭
推進新農村建設,應把科學規劃放在首位。規劃是任何重大建設項目的前提。推進新農村建設,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都需要科學的規劃。在國家宏觀規劃的框架下,各地應制定縣鄉村的規劃,將縣鄉村的建設統籌考慮。要用發展的眼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規劃的目標是避免和減少建設過程中的浪費,最有效的利用土地、人力和財政資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不能一陣風,不能搞突擊,必須統籌規劃,科學布局,整合資源,全面推進。
要按照方便農民、提升和發展農村產業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規劃農民的居住區和產業發展區,還要合理規劃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的社會事業區。并搞好年度建設規劃與中長期規劃的銜接。規劃制定以后,應分清輕重緩急,扎實推進。如沿海發達地區的重點可能是村容和環境的整治,而西部山區則要先解決基礎設施建設。
3、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
增加農民收入是檢驗新農村建設成效的核心指標。應通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高效集約的規模農業和因地制宜的特色產業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①積極拓寬農業內部增收渠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和其他服務,鼓勵出口,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如:在遼寧省丹東市大梨樹溝村搞的就是休閑觀光農業,②增加非農產業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著力發展縣城和重點鎮,扶持縣城經濟發展,注重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為農村轉移富余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當然要切實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增加農民務工收入。③ 完善增收減負政策。繼續推行對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加大補貼力度,完善補貼方式。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保持農產品合理價格,禁止向農民亂收費、亂攤派。
4、以培育新農民為基礎
建設新農村的主力軍是農民,要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只是此農民已非彼農民,他們應該是更了解市場、懂得技術,有文化、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但是目前我國農民素質仍偏低,農村人才更是奇缺。(據統計,現在我國每7000畝土地只有一名農技人員,每7000頭牲畜只有一名獸醫,每萬畝森林只有0、53個林業技術人員。)
那么如何培育新農民呢?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①培育新農民必須構建良好的市場環境,使農民成為會經營的能手。培養農民在市場中致富的能力,促進農民在市場中能夠持續增收,這是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的根本要求。
②培育新農民必須完善基層民主,使農民在自治中發揮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作用。只有農民群眾能夠利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維護自身的權益,新農村建設才能真正符合他們的利益,才能避免一些不切實際的虛浮的做法。為此,必須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進一步完善民主議事制度,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創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③培育新農民必須加快農村文化教育事業,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使之成為有文化、懂技術的新型農民。我國有八億農民,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只有實現和保障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權益,讓他們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才能真正堅持以人為本,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因此,必須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大規模開展農民力技能培訓。積極開展文化下鄉,以社會主義新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新農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人是極為重要的因素。新農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都要落腳到新農民的培育上,我們要抓住新機遇,創新思路,求真務實,切實抓好農村各項工作,為新農民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以上四點是新農村建設中需要我們緊緊抓住的關鍵點,那么在實踐中我們不緊要抓住關鍵點,還要處理好一些關系。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三大問題。
三.新農村建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1.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的關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在“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大背景下進行的。建設新農村的確需要激發農村的內部活力,但是在農村普遍缺乏資金、技術、人才的情況下,沒有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新農村建設就難以順利進行。另外,農業是弱質產業,即使發達國家也不是純粹靠市場來自發調節,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更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面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無論是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精神文明建設,都需要政府公共財政投資作保障。因此,國家政策的傾斜、資金的投入必不可少,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應該起主導作用。各級政府應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強化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并不意味著要政府包攬一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涉及億萬農民切身利益的事業,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他們自己最有發言權。應正確處理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的關系,發揮兩個積極性。建設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應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育新型農民,引導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家園。如果沒有農民的廣泛參與,新農村很難建設好。在新農村建設中,①要切實尊重農民的意愿,通過規劃引領、政策引導、典型示范,組織和引導農民參加新農村建設,發揮農民的自主性。②要研究農民的現實需要,著眼農村的發展遠景,立足當地的具體條件,在積極、科學的引導下,“大主意”讓農民自己拿。③要堅決防止搞形式主義、強迫命令,搞“樣板工程”、“形象工程”。如果違背農民的意愿,就可能導致雖投入了大量資金,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卻事倍功半,而且農民也不會買單,甚至引起他們的抵觸。
例如:中部某縣在搞小康樣板村、文明村工程建設時,遭遇農民的不屑和抵制,于是當地干部就扒房子、扒墻推進工程建設,農民氣憤的稱其為“兩扒”工程。
還有些地方根本不具備條件,就在公路邊拆遷改建,扒舊房、蓋新房、拆平房、建樓房,還有拿貸款建“別墅”,這都是典型的“形象工程”。
2.整體推進與分類指導的關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的統一,應該有計劃、分步驟地穩步推進。既應有長期艱苦奮斗的準備,又應有具體的現實目標;既應統一部署,又不能強迫命令;既應作好科學的規劃,又不能“一刀切”“追風上”。應堅持科學的態度和方法,不能急于求成。
我國農村基礎條件差異較大,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有的地方經濟發展很快,有的地方連溫飽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這就決定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能是一個標準、一個模式,而應當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加強分類指導。例如解決學校布局過于分散而影響教學質量的問題,平原地區可以適應集中,采取校車制度而山區則應發展寄宿制。
(諸如我們遼寧省,農業資源具有明顯的多樣性特征,遼南海洋資源豐富,遼東水豐林茂,遼西日照充分,遼中、遼北土地平坦,地力肥沃。各地自然條件、資源稟賦、風俗習慣不盡相同。那么在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中,一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注重分類指導,充分考慮各地的差異性。)
另外還應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和農民群眾的承受能力,合理確定建設的目標、速度和標準。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抓好典型引路和示范帶動,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分步實施、整體推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的檢驗。①在村鎮規劃上,應根據當地客觀條件,科學編制規劃;②在建設模式上,力求以人為本,與自然和諧,格調新穎,形式多樣;③在方式方法上,堅持先易后難、分步實施,不搞統一標準,更不應搞“達標驗收”之類的活動。有些地方的“十一五”規劃規定,20戶以上的村都要通油路,都要蓋新房,而且要按照同一的圖紙建設,這種達標工程只會事與愿違,所以千萬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等同于蓋房建樓,脫離當地實際搞統一規劃和硬性規定。
3、經濟建設與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關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發展農村經濟。應通過新農村建設,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使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二、三產業逐步壯大,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不斷改善,農民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升,達到生活寬裕。但是,只有農村經濟的發展還是不全面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包括經濟建設,也包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既應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應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訌娒裰鞴芾硎墙ㄔO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保證。要通過新農村建設,加強黨組織建設,讓農村黨組織和村委會組織真正負起保地方平安保生活和諧的職責,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進一步深化,真正讓農民當家做主,形成干部尊重群眾、群眾關心集體的良好氛圍,增強干部群眾的凝聚力。我國大多數農村的文化建設還比較滯后,不少落后的價值觀念、鄉風民俗、生活方式制約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制約著農村的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因此,應通過新農村建設,切實提高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廣泛開展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積極探索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引導農民群眾移風易俗,逐步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學的良好社會風氣。加強教育和培訓,培育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新型農民。
4.建設新農村與加快城鎮化的關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在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形勢下進行的。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綜合國力的顯著提高,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條件已經具備。(因此,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快形成有利于農業發展、農村進步和農民增收的機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促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的機制,這些都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途徑和保障)。
我們應正確認識和處理新農村建設與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關系,不能把二者對立起來。一方面,不能把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源歸結于城鎮化,過分夸大城市對農村剩余的“剝奪”,如片面強調城市占用了幾乎全部發展資金,城市建設使用了大量廉價的農村土地,農民工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留在了城市等。從全世界范圍來看,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是建立在高度城鎮化基礎上的。城市化的進程不能停滯,如果只強調農村建設而否定城鎮化,就會延誤我國現代化進程。另一方面,也不能認為只有城鎮化才是現代化?,F代化應是全方位的。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也必須促進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否則,工業化、城鎮化就會受到嚴重制約。因為即便我國將來城鎮化達到了較高水平,幾億農民仍過著低水平的農村生活,這就不是現代化國家。
因此,應當認識到,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形成城鄉良性互動關系。只有切實加強新農村建設,徹底改善農村落后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基礎設施狀況,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才能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三農問題我們必須要解決它,那么,面對如此千載難逢的發展新機遇,我們要緊緊的抓住它,把握它,否則,稍不留神,就會錯失良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
如今,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在美好前景的鼓舞下,我們要以極高的熱情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莫讓機遇與我們擦肩而過。
智慧和創造正在中華大地迸發;
經驗與范例將在實踐中升華;
社會主義新農村會在奮斗中誕生。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系著8億農民的前程和命運,關系著13億人民的現代文明,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此時,我們似乎又聽到了小平同志曾經發出的那振聾發聵的聲音:要抓住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
###熱心網友:一般來說,圖片比文字的點擊高。這個要根據多方面來??偟膩碚f,圖片比文字更容易吸引人。==============================夠簡單。如果你需要詳細情況??梢匀シ喴恍╆P于網絡推廣營銷的書和網頁!平安
進一步了解相關內容你可以在搜索以下相關關鍵詞
一篇調查報告 詳情請點擊 詳情報告 違紀詳情報告 質檢報告詳情 企業報告詳情 點擊查看詳情 點擊此處查看活動詳情 點擊詳情圖片 詳情點擊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