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贏了,為什么會利好比亞迪?
首先,從拜登發布的講話來看,他在能源方面的政策立場為:支持清潔能源革命,計劃對氣候和環境投資2萬億美元,確保美國實現100%清潔能源經濟、2050年之前達到“凈零排放”,并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
相比之下,特朗普堅持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并廢除“清潔能源計劃”,堅持發展傳統能源經濟。如今,對于依賴美國市場的汽車企業來說,又能夠再回到全球統一的路線上——新能源汽車。
大眾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近日就表示,雖然大眾“已與特朗普政府真正建立了可信賴的關系”,但“民主黨的發展計劃與大眾推動電動化、抗擊全球氣候變化的戰略更加一致”。
誓言“重塑美國靈魂”的拜登,能否將扭轉旋渦中美國的汽車產業?暫無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拜登能夠信守諾言的話,對于整個世界新能源汽車產業,是利大于弊的。
77歲的“車迷”拜登
曾拯救過美國汽車業
拜登的父親是汽車銷售出身,曾經營過通用汽車和克萊斯勒公司的兩家車行。
高中的時候,拜登向車行借過一輛克萊斯勒300D,接自己的舞伴出席高中舞會。拜登結婚時,他父親送給他一輛1967年產的雪佛蘭克爾維特敞篷車做結婚禮物,如今這輛車還保存在拜登位于德拉瓦州的家中。
拜登(圖片來源:Detroit Free Press)
“如果我不是有現在的這個(副總統)工作的話,我早就去飆我朋友的保時捷跑車了。”
2015年,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曾公開承認,他不想在2016年競選總統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希望能有機會親自駕駛,通用汽車旗下雪佛蘭克爾維特在2015年推出的新款跑車Z06。(白宮的特勤人員以安全為由禁止拜登自己駕車)
熱愛汽車的拜登,如愿以償的得到美國“打工人”的支持。
四年前,特朗普僅以1.1萬票差距擊敗希拉里,拿下密歇根這個傳統藍州。而今年,拜登在該州取得超50%的選票力壓特朗普。密歇根州眾多的汽車業藍領工人,也成為拜登逆轉特朗普關鍵州之一。
實際上,密歇根州第一大城市底特律有“汽車城”之稱,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福特、克萊斯勒、通用汽車的總部都設于當地,但這個城市卻淪落為“廢墟之都”,更在2013年申請破產,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市政府破產事件。
當年,通用和克萊斯勒瀕臨破產時,時任總統奧巴馬及副總統拜登就代表政府出手挽救密歇根州的汽車業。
就拿通用汽車來說,根據當時的重組計劃,美國政府將再向通用汽車提供大約30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通用將通過破產保護程序,將其主要優質資產出售給新成立的通用公司。在新通用公司中,美國聯邦政府持有60%的股份。
而通用也用實際行動證明,當初奧巴馬政府沒有看走眼。今年11月5日,通用汽車在底特律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Q3營收為355億美元,同比持平。歸屬股東凈利潤為40.45億美元,同比增長74%。
繼承“奧巴馬精神”的拜登,就曾經在推特上表示,以“奧巴馬與我拯救汽車業,協助密歇根州經濟反彈”作為吸引選民支持的佐證。
拜登的“新能源派”
特朗普的“傳統燃油派”
“拜登當選對世界新能源車發展有促進,尤其是鈷礦的海底儲備充裕,未來新能源發展的潛力巨大。”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如是寫到。
“我們過度擔憂能源與資源對汽車行業增長的約束性,而沒有考慮如何刺激消費,這樣的問題出現值得思考,美國利益集團的固化思路約束世界新能源發展,現在特朗普下去了,世界新能源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
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在2016年的競選綱領中表示,“氣候變化遠不是這個國家最緊迫的國家安全問題”,并將奧巴馬的氣候計劃稱為“極端主義對常識的勝利。”
特朗普也并未提出任何正式的氣候計劃,反而是擴大在包括阿拉斯加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在內的聯邦土地和近海開采石油和天然氣。
而且特朗普還一手主導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該協議是近200個國家之間的一項集體協議,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強對氣候變化的應對能力,防止地球溫度比工業革命前的溫度升高2攝氏度。
2017年,特朗普宣布有意退出該協議,聲稱該協議可能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到2025年將使250萬美國人失去工作。
此舉,在當時引發硅谷精英們的強烈抗議。
首當其沖的就是純電動車制造商特斯拉的CEO埃隆·馬斯克,他在推特上發文稱:“(我)將退出總統委員會。氣候變化是真實的,退出巴黎協定對美國或世界都沒有好處。”不久后,他辭去了特朗普的三個顧問委員會職位。
前迪士尼CEO羅伯特·艾格也在推特上曾宣布:“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因為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我決定從總統委員會辭職。”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氣憤的表示:“從巴黎氣候協議中撤出,對環境不利,對經濟不利,這讓我們孩子的未來面臨風險。”
一意孤行的特朗普,將巴黎氣候協議描述為“對美國財富的大規模再分配”,并宣傳是“破壞我們的經濟,束縛我們的工人,削弱我們的主權和施加無法接受的法律風險。”
但實際上,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受新冠疫情影響,美國汽車和零部件制造業的就業人數下降3.9%,從2017年1月特朗普上任時的95.6萬下降到2020年9月的約91.9萬。也就是說特朗普任期內,就業人數未增反降。
CFRA研究公司的能源股分析師斯圖爾特·格利克曼說:“特朗普首先從化石燃料下手,而其目標是復蘇石油。拜登在以一種低調的方式勸阻化石燃料,他會提倡一些不同的東西,而這些不同的東西需要時間來打造。”
上周,也就是11月4日,美國已正式退出了《巴黎協定》,成為迄今為止唯一退出《巴黎協定》的締約方。而拜登則明確表態,上任后將會重新加入該協定。
2019年6月,拜登揭示了一項計劃投入1.7萬億美元的氣候變化應對計劃,在今年7月的競選演講中,拜登將這一計劃升級到2萬億美元,并再次重申將在2050年之前美國實現 100%的清潔能源經濟,并達到凈零碳排放。
今年10月,拜登競選團隊發布《清潔能源革命和環境計劃》,《計劃》對清潔能源實施計劃作出了短期和中長期目標量化。
其中短期解決方案(拜登上任后將立即實施)包括:使用聯邦政府的采購系統(每年花費5000億美元)來實現能源100%清潔和車輛零排放。制定更加嚴格的燃油排放新標準,確保100%新銷售的輕型/中型車輛實現電動化。
顯然拜登上任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將成為美國汽車產業的主要目標。而美國又身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第二大汽車市場,擁有三大傳統主機廠,以及特斯拉這樣一個新能源汽車巨頭,對世界新能源車發展亦是利好。
機與危并存
汽車,是一個能帶動就業和稅收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而新能源汽車,又是關乎科技、能源等諸多國家命脈的重要領域。從拜登的承諾中可以明確看到三類“復興”舉措:一,新能源基礎建設;二,新能源補貼;三,政府采購。
首先,在基建方面,美國遠遠落后于中國和歐洲。
據Markline、美國可替代燃料數據中心統計,美國新能源汽車、公共充電樁保有量分別為141.2萬輛、7.5萬個,對應車樁比18.88:1——即每18臺新能源汽車,對應了1個公共充電樁。相比之下,中國對應的車樁比為7.77:1;歐盟對應的車樁比7.78:1。
特斯拉在美國自建的充電網絡
特斯拉從2009年起就開始自建充電樁,到目前為止已經在全球部署了2萬個超級充電樁。此前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就曾表示,特斯拉之所以能夠實現銷量碾壓,主要歸功于其充電網絡的覆蓋。
在2018年,特斯拉就曾表示,99%的美國人都處于超級充電站240公里范圍內,充電的便捷性也直接影響新能源汽車的消費?!?017中國汽車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用戶對新能源汽車的充電、續航以及技術穩定性等問題的考慮是其購買新能源汽車時的最大顧慮。
其次,補貼激勵政策仍然是美國電動汽車市場走向成熟的關鍵。
“電動汽車成本必須進一步降低才能具有競爭力?,F在的情況是一旦失去補貼,電動汽車永遠不會成為主流”,Cars.com執行主編Joe Wiesenfelder說道。
“如果拜登當選,預計市場將出現明顯變化。如果特朗普連任,電動汽車可能再度搖搖欲墜,甚至倒退,因為它根本不在共和黨政府的議程之中。”
靠補貼走量,特斯拉早有先例。截止2018年底,特斯拉在美國累計電動車銷量超過20萬輛,從2019Q1開始,其單車稅收減免從7500美元減少到3750美元;自2019Q3開始,減免從3750美元減少到1875美元;2020Q1稅收減免取消。
為了抵御稅收減免下調帶來的購置成本增加,特斯拉分別在2019年1月、2019年2月、2019年5月、2019年7月四次降價。
在美國2018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中,美國本土車企除特斯拉100%外,通用、福特都不到1%,新能源車型滲透率極低,發展空間更是巨大的。
此前,福特已經發布了首款純電動SUV Mustang Mach-E,素有“純電野馬”之稱,試圖與特斯拉Model Y競爭。而悍馬在最近也推出了純電版的皮卡,欲與特斯拉皮卡試比高。在補貼的推波助瀾下,老牌車企又有了開“新芽”的機會。
比亞迪大巴在美國交付
最后,在政府采購方面,比亞迪大概率會是“第一個吃美國螃蟹的”。
在今年2月20日,美國洛杉磯市長艾瑞克·賈西迪宣布該市已采購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純電動大巴訂單——155臺,其中134臺來自比亞迪。截止目前,比亞迪已向美國50多個客戶提供了純電動大巴產品。
而且比亞迪在加州蘭卡斯特市成立了北美最大的純電動大巴工廠,所有交付美國的大巴全部本地化生產。同時,比亞迪是北美唯一一家加入當地工會的電動大巴制造商,90%的員工均為當地招聘。
特斯拉Model 3出租車(圖片來源:Electrek)
此前,特斯拉Model 3也變為出租車在紐約進行運營。在去年,俄亥俄州首府哥倫布市宣布購買了10輛特斯拉Model 3。威斯康星州首府麥迪遜擁有一個40輛Model 3的車隊,是美國首個提供純電動出租車服務的車隊。
每年5000億美元的政府采購,想必也會利好比亞迪和特斯拉。
寫在最后
大眾汽車集團首席執行官迪斯還表示,即使拜登獲勝,美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仍將存在。美國的新決策者必須重新平衡貿易關系,努力將投資和就業機會帶回美國。
“最終,大選是美國人的必須抉擇,我們只能看著,我們只能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