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源牧業和林牧場的玉米青貯窖前,一輛TRM攪拌車正在“忙碌著”,添加物料、粉碎、攪拌都在這里完成后,就可以作為飼草料喂養奶牛了。
“青貯后的玉米秸稈柔軟、氣味酸香、營養更加豐富,是奶牛最喜愛的‘草罐頭’,不僅提高了適口性,跟吃普通玉米秸稈相比,產奶量還增加了不少。”富源牧業和林牧場負責人高健剛說,3個玉米青貯窖可以同時儲存20000多畝玉米的秸稈,有效提高了玉米秸稈利用率。
秸稈焚燒一直以來成為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秸稈綜合利用,變廢為寶,不僅實現了廢物再利用的經濟價值,而且減少了秸稈焚燒、腐爛造成的環境污染,更讓農民從中嘗到了好處。
近年來,和林縣一直堅持“農用為主,多元利用”的原則,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與秸稈綜合利用企業達成合作,確立了以飼料化、肥料化、燃料化為主,基料化為輔的秸稈綜合利用模式,不斷提升秸稈農用水平、秸稈收儲運專業化水平、秸稈市場化利用水平、秸稈綜合利用科技和標準化水平,走出了一條秸稈綜合利用行之有效的路子。
在飼料化方面,草都草牧業有限公司等56家企業通過氨化、青貯、壓塊、揉絲、顆?;确绞?,將秸稈制成顆粒飼料、黃貯飼料等適口性較好的牛羊飼料,用于當地中小型企業的奶牛、肉牛、肉羊養殖或銷往外地,全縣每年秸稈飼料化利用約72萬噸。
在肥料化方面,與大有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簽訂秸稈利用協議,通過深翻、田間堆肥、企業加工實現肥料化綜合利用,每年可利用秸稈約3萬噸。
在燃料化方面,依托生物質能熱電有限公司等企業,以秸稈為主要發電原料,每年利用秸稈約3萬噸。
在基料化方面,引進蒙蟲公司、孟禾公司等企業,利用秸稈作為蚯蚓養殖臥床、蘑菇基料、葡萄基料,每年可利用秸稈1萬噸。
今年以來,和林縣扎實做好秸稈禁燒工作,劃分“三定”,即定區域、定人員、定責任,建立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包村、村包組的逐級包保網絡,將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工作納入到政府工作目標責任制,層層壓實責任,確保實現秸稈禁燒全覆蓋。
為確保全部秸稈得到綜合利用,實現變廢為寶,和林格爾縣對參與縣秸稈回收社會化服務組織進行補貼,2020年縣級財政足額補貼資金420萬元。為鼓勵秸稈回收企業、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購買秸稈打捆機械,制定了《和林格爾縣秸稈回收利用農機具購置補貼方案》,在享受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基礎上,縣財政再補貼20%,秸稈打捆機械補貼達到50%,促進秸稈綜合利用。對地膜回收的服務組織和農戶按照每畝20元的標準進行補貼。利用地力保護補貼和社會化服務項目投入225萬元,組織專業農機具合作社對全縣5萬畝集中連片的玉米種植地深翻作業進行試點補貼,促進秸稈還田和土地保護。
“現在是秸稈禁燒工作最關鍵時期,今年比往年輕松多了,觀念和方法的轉變,由堵到疏的變奏,秸稈利用率的有效提高,幫我們破解了秸稈禁燒難題。”和林縣農牧局局長云月清高興地說。
如今,行走在和林格爾縣的村村落落,碧空如洗,風清氣爽。秸稈“變廢為寶”已經深入到各鄉鎮村民的心中。不焚燒、零污染,空氣更清新、交通更暢通、土壤更肥沃……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的好處在和林格爾縣已充分顯現。
把秸稈綜合利用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和循環經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的重要舉措,正在廣袤的和林農村持續迸發出活力,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和林格爾縣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李海珍 張曉琴)